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使用主流浏览器升级最新版本浏览网页

深圳建立起机会均等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 2012-08-22   来源 : 深圳市信访局
【字号: 小 】
人工智能朗读:
  

  

  鹏城盛夏,越来越丰富的公益文化服务让市民享受的文化福利越来越丰厚——

  读书越来越方便了:只需轻按手机,便可免费享受“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走进全市170家公共图书馆和160个自助图书馆,均可享受到资源共享、一证通行等“统一服务”。

  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了:遍布基层的公益文化设施,使市民和来深建设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零门槛”的文化服务;周末剧场、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光影星期五、剧汇星期天……公益文化活动实现了周末时间的全覆盖。

  文化气息更浓了:贯穿全年、异常丰富的文化品牌活动,市民都可以亲身参与公共文化创造,成为文化的真正主人;200余家民间文化社团、1600余位文化义工成为公益文化服务的生力军,令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四射。

  如今,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机会均等、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和来深建设者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成为生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零门槛”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在深圳,走进文化场馆不用带钱包,不用带证件,这里对所有人都是免费开放的。

  2007年3月1日,深圳正式推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使全市的公益文化场馆公共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

  如此大范围实现免费,在全国范围来讲是第一次,从世界范围来看是第二次。尽管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是21世纪的新潮流,但当时真正做到全方位提供免费“文化大餐”的城市只有两座:英国的伦敦和中国的深圳。

  2003年,深圳率先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当年,深圳便开始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调研。2006年,深圳出版了国内首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理论专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召开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讨会,出台《深圳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联合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

  政府为公众文化消费买单,“免费开放”在深圳不断深入、拓展。不仅全市基层文化场馆陆续免费开放,深圳还在全国率先推出公益性艺术培训,对包括来深建设者在内的所有深圳市民免费开放。其中仅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就设有20多种艺术门类项目,近5年来免费培训人数达3万余人。

  深圳还免费为民间书画家举办个人艺术展览,定期为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服务,面向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援助服务。目前,“外来青工文化节”、“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和“流动系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平均每年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仅2011年送电影活动就达10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0000余场次。

  “家门口”享受形式各异的文化服务

  “以前坐公交车去一趟图书馆要花很长时间,现在自助图书馆建到家门口,让我们享受到阅读的便利,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的文化福利!” 龙华利金城工业园劳务工赵文高特地到工业园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旁合影,并将照片自豪地寄往山西老家。

  自助图书馆是深圳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在世界图书馆界都属首创,获得了文化部创新奖。目前,已有160台自助图书馆在深圳大街小巷完成布点,该系统被引入北京、上海、西安、合肥等城市的自助图书馆建设中,与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图书馆的合作也已展开。预计在2015年,全市将布点640台自助图书馆。

  “在深圳,想不读书都难!”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室)达638个,全市藏书总量达到2200余万册(件),2003年开始启动的“图书馆之城”工程,已经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全市图书1800万册、人均藏书两册和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室)的目标。

  在深圳,健全的文化设施网络星罗棋布,让市民获得多样的文化选择。

  深圳中心区,屹立着一系列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少年宫……其中中心书城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城,市民们畅流其中,流连忘返。近17年来,市级财政就先后投入52亿元,规划建设了32个市级文化设施。

  或者聆听各领域里名家的连珠妙语,或者闭目享受黑白琴键下的高雅艺术,或者亲眼目睹顶尖的舞蹈赛事……深圳福田区的辖区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不出千米尽享文化便利。 福田区从2002年开始投入13亿元建设文体设施,为居民构建“一公里文化圈”。

  与福田区一样,深圳各区基层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南山区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盐田区基本建成“十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宝安区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街道活动,龙岗区大力实施“753”工程,在区、街道、社区分别兴建了7个、5个、3个文化基础设施。

  创新永葆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目前深圳已有宝安、南山、罗湖、福田和盐田5个区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共建成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32个,文化广场381个。以这些文化场所为平台,形式各异的文化服务惠及全民,成为提高市民文化福利的重要保障。

  “大品牌”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深圳拥有一个全国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读书文化节庆——读书月。去年是读书月第12个年头,共举办530项读书活动,直接参加者达近千万人次,普及面进一步扩大。

  12年的薪火传递,读书风尚渐渐融入这座城市的年轮,人文气质充盈着鹏城。特别是每届举办的“深圳读书论坛”,国学大师、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名校教授像归雁一般降临,使深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以往只在学术殿堂上出现的宏阔思想和生动演讲。

  书香的熏润中,深圳市民开始追求并实践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和社会文明。正如读书月特别顾问金庸所说:“深圳因为读书月树立了自己全新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深圳,正在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读书月是深圳文化活动“大品牌”的杰出代表。深圳一直努力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培育和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吸引市民的主动热情参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这些品牌活动还包括: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社科普及周”,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文博会艺术节”,以面向来深建设者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化节”,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少儿艺术花会”,以促进市民创意潜能发挥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为重点的“深圳粤剧节”等。

  有了公共文化服务载体,还必须拥有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深圳除积极引进市外优秀节目外,更主要的是调动本市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文艺精品。

  深圳交响乐团创作的大型梵呗交响乐《神州和乐》在东南亚巡演反响热烈,推动了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我国首台由民间文艺团体创作排演的大型杂技剧《梦幻西游》获全国杂技比赛剧目一等奖;大型原创舞剧《大围屋》获广东省艺术节多项大奖……

  近5年间,深圳的文化项目共获得国际奖363项,国家奖1256项,省级奖894项。这些文艺精品活跃在公共服务的舞台上,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丰盛的艺术享受,让先进文化走进基层融入百姓生活。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
相关法规/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图解:
转载来源:
转载链接:
转载时间: 2024-06-04
相关文档